爱尚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奋斗在新明朝 > 二百九十四章 盐课难题(求保底月票!)

二百九十四章 盐课难题(求保底月票!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他端详着笔下“上报革职”四个字,心里冒出釜底抽薪这个词,又问道:“我县每年盐课银,有谁家出力捐献最多?”

晁司吏不假思索道:“金员外最多,每年约莫二三千两。”

李佑连忙追问:“可是人称金百万的?”

“正是。”

原来是他…李佑想起月初到扬州城观览,偶然进入幽园修禊,听到那金百万出言不恭的事情。现在看来,倒不是金大员外故意大言不惭,而是他打心里确实就是那么想的。

就拿江都县来说,朝廷规定每年要行官盐一万引,也就是必须要卖出一万引官盐,收一万一千两盐课上缴。

可是江都县邻近的泰州、通州都有产盐大县,而且江都县也是淮南盐外销的枢纽。问题就出来了,既临近产盐地,每年又有几亿斤盐过境,买卖s盐更加便利,那么分配给江都县的一万引官盐能卖得动么?

比如随便谁跑到邻境,偷偷背上一箩筐s盐回来,就足够全家吃一年,之外还有富余可以卖的。这样谁还肯买价格较高的官盐?

而且更别说过境大量运盐船和漕船,有很多夹带s盐沿途发卖,水运枢纽江都县就是重灾区之一。

在各种s盐冲击之下,不止江都县,扬州府各县一年官盐销售能完成十分之一就不错了,出现了天下第一产盐大府里官盐完全滞销并收不上盐课的怪现状。

县衙在金大盐商眼中,大概就是每年洒上几个银进行施舍的地方。他往庙里扔的香火,只怕都比这多得多。

那些纲册上的盐商,每年都要向盐运司递交一次申请,叫做认窝。江都县这种地方,没有哪个盐商愿意申请运官盐来卖,连成本带税课,一万引盐能赔出两万两银去。

谈完盐课现状,晁司吏叹口气道:“孟典史与数百徽州盐商都算同乡,往来关系密切。盐商们卖他面,每年肯赔本打发县衙一些盐课银,只当捐献给官府了,这ォ使得我江都盐课不至太难看。不仅盐课,县中许多修建事项都要靠盐商捐助,所以小的斗胆谏言县衙离不得孟典史。何况马上又到了盐商认窝请引的季节,劝大老爷还是小心为上。”

听到这里,李佑略略惊异,他之前没想到江都县居然有盐课这个难题。

而那孟典史果然是个能人,一来无论哪个知县也要靠他拉赞助似的搞回银,离不了他的;二来他又成了大盐商在县衙里的代理人。居中牵线,两面吃香,此人对自己的定位很精明嘛…

这该如何是好?以李大人的秉xn,做过的事情不轻易退让。听晁司吏的意思,孟典史在县衙里是个超然存在,他绝对不愿在自己地盘上有这样一个掌控不住的角se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