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穿越1862 > 第二百三十六章 霍,这是德意志最繁华的港口

第二百三十六章 霍,这是德意志最繁华的港口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此人才能真不算高,但是为人谨慎、心细、认真、负责,又有一定的‘政治斗争’经验,简直是给领导当秘书的第一人选。

再说了,刘暹找的只是侍从、随从,又不是找智囊。现在秦军的一切大政方针全都是刘暹一人拿主意,范德榜是处理内部政务,张守炎也仅仅是参详一下官场。真正决定秦军发展的定策和规划,全是刘暹定夺。也可能是他的出身限定吧,晚清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,却不见一个来投他的。而那李鸿章的幕僚群,周馥、陈鼐、王凯泰、凌焕、吴汝纶、于式枚、钱鼎铭、王大经、刘含芳、张士珩、盛宣怀,甚至还有马格里这样的洋人,人才济济,群英荟萃。刘暹要说不羡慕,那是瞎话。

还好,刘暹现在只是一省提督,秦军的地盘说到底还是只有一个汉中。而柳州、钦州,乃至海南岛琼州,都还远说不上是秦军的地盘。摊子小,刘暹现在倒还应付自如。

“台湾!”刘暹看了封面上的标注,眉头忽的一皱。自己最近光盯着钦州呢,又要忙活南洋船运公司,似乎把一件事给忽视了,遗忘了。

想想现在的月份,刘暹吐了一口气。不出错的话,这封来自台湾的红头信,里面说的事就该是牡丹社事件了。

不仅是南洋船运公司,连纺织厂、火柴厂、肥皂厂、卷烟厂等等,一切跟军火不搭边的工厂,他在明年都会陆续开放对外的。当然,炼糖厂刘暹还需要继续握一会儿,让它给自己产生更大的利润。

广西本身就是中国的产糖大省,是甘蔗的种植重地,糖僚众多。在清中期时候,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。但是现在的广西已经不是百年前的广西了。常年的战乱让广西的本土糖业遭受了重挫。而刘暹建炼糖厂好死不好的就是卡在了广西糖业恢复发展的锋头上,依靠着自己强大的财力、势力和实力,一具在广西制糖业上占据了龙头地位。建厂只一年,就给广西本土艰难恢复中的制糖业带来了一重创,而同时又让广西本地的甘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。

炼糖厂在广西的贺县、贵县、柳城、宜山、邕宁、西隆、阳朔、富川、恭城、永福等诸多甘蔗种植的传统大县,都跟地方士绅大户签订了购买协定。

那是一份很简单的协定,规定了最低的收购价格,又允许看市场上扬之波动而定增价,产量有多少收多少,这对于地方士绅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协约。而整个广西制糖业,除了秦军的炼糖厂外,又有谁有这个能力和财力,摆平一切麻烦?

一年,仅仅是一年,刘暹投进去的银子就收回来了,还另有大笔结余。

所以刘暹现在也有点舍不得这个炼糖厂了。虽然李福泰已经跟他通过了消息,说是来年广西会有第二座近代炼糖厂投入建设,背后的靠山是按察使佛尔国春。

这显然是眼红了,要来掺进一脚。就像在广东,已经有新的火柴厂建起来了。刘暹不在意,中国的市场大了去了,他欢迎所有的人都来掺上一脚。总比让白花花的银子给外国人赚取强吧?

晨练之后就是吃早饭。刘暹觉可以跟王璐莹睡,饭却是回到张妙彤那里吃的。然后就到了书房。提督衙门的大堂和签押房近乎是摆设,绝大多数的事情刘暹都是在书房里解决的。

书房里刘暹刚刚坐下,就看到桌案左手上方的一摞公文、书信的最上方,摆着一封醒目的红头信。这是秦军系统里表示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意思。当肯定是外部的突发事件,否则昨夜随从就该叫醒自己了。

刘暹现在还没有像样的幕僚,但是随从、侍从却多大十几人,各具才干。侍从长,也就是贴身侍从,叫季锡良。秦军内部发觉出来的人,历史上没有声名,本人更只是微不起眼的一个秀才。汉中本地人,参加过民团,做过小吏,最后进入秦军当教习,然后在征伐军克复西宁的时候,被留在了丹噶尔城。三年时间,从村长升到了镇长,十二次季评,三次年评,全部优异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