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文学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明末皇帝分身 > 第七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

第七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所以,必须要让鼓励渔民捕捞的积极性,让渔民在捕捞过程中,能够赚大钱。

其实,让渔民赚钱也很简单,只要解决了海鱼保鲜的问题,就足够事实上,海鱼保鲜问题,解决办法一点也不困难,肖图白就有两个简单易行的办法。

一个办法是将海鱼制成咸鱼,另外一个办法是做成鱼松。

咸鱼制作办法很简单,将新鲜的海鱼洗干净之后,以盐腌渍,在阳光下晒几天,就能够成为咸鱼。

食物变质,主要细菌滋生导致的。高浓度盐分,能够杀死细菌,以及抑制细菌生长。而晒干咸鱼的水分之后,脱离了水分,细菌更难滋生。

虽然是记载海上灾难,带来的经济损失。但是,也在侧面反映,由于大运河漕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北方对于粮食运输的需求,崇祯年间已经重新开启了天津海运。

但是明末重启海运不久,天津的的港口基础设施还是很落后,仅仅是少量的官方海船,运输粮食、物资。而很少有民间的海船,前往天津贸易。

所以,肖图白便以朝廷的名义在天津新开一个市舶司,吸引更多的福建、广州的海船,前往天津贸易,刺激大明海上运输行业的发展。

除了在天津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产业之外,肖图白也非常重视在天津发展渔业。

经过实地考察,肖图白发现天津捕鱼业,并不发达。整个天津沿海的村镇只有百多条捕鱼小艇。

普通的海鱼,脱离海水之后,一般只能保存两三天,而咸鱼甚至能够保存半年不变质。天津是北方的产盐基地,两斤盐换一斤米。盐价很便宜,所以咸鱼制作成本不会很高。

每艘小艇载重量不到十料,均是两三人操作的小渔船。理论上能够载重两三吨,不过实际上为了安全,每次至多在近海捕捞一两百斤鱼便要返航。

海洋捕捞规模小,渔民数量少,除了因为“海禁政策”阴影之外,更主要的因素是,海上捕鱼并不太赚钱。

这个年代,离海二十里远的地区,鱼价很贱。而离海岸远的内陆城市,海鱼虽然卖得上价格。但是,由于保鲜和运输方面的困难,鱼运到几十公里外,便已经变质腐烂,一钱不值了。

沿海渔民捕捞的鱼,除了自家食用之外,多余部分就在当地廉价卖掉。海洋捕捞赚不到什么钱,所以渔民的捕鱼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。

明朝末年天灾人祸,陆地粮食减产严重。为了养活数千万饥饿的大明百姓,必须要从海洋中捕捞更多的食物,弥补粮食缺口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